要闻
[社论]正视历史 开创未来
历史如镜,精神永恒。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就是要正视历史、开创未来,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肩负起历史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历史如镜,精神永恒。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就是要正视历史、开创未来,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肩负起历史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今日上午10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10时06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整整七十年前,随着曾经肆虐一时的太阳旗颓然坠落,中国乃至世界由此站在了新旧时代的交汇点上,帝国与殖民的背影渐渐远去,而新的价值理念则升腾转布,世界面貌为之一变。
画家对于战争有深切的体会,一封前线的来信传达了一种胜利、喜悦的心情。作品的内容非常丰富,表现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自我牺牲精神,同时也表现了人性的美和人性的丰富性,这是俄罗斯艺术给我们最大的启发。
没有英雄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英雄群体而不知道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读读来自抗战一线的故事,我们会明白,抗战是怎样地慷慨悲壮,前辈是怎样地伟大坚强。
我为什么要写《抗日战争》?在一次座谈会上,我曾经说过,现在仇恨我们民族的那些势力想在经济上打垮中国不太可能,想在军事上打垮我们也不太可能。但颠覆一个民族、一个政权有一种最便捷、成本最低的手段,那就是把这个民族的历史和当代完全割裂开来,在精神上釜底抽薪。
文学家巴金说:“在那个烽火弥漫的时代,战士是最需要的。但有这样的战士并不一定要持枪上战场,他的武器也不一定是枪弹。他的武器还可以是知识、信仰和坚强意志。”“文化抗战”结出的累累硕果,就是这样的武器。它们不仅以其独特力量,在抗日战场筑起了抵御外侮的“铁壁铜墙”,凝聚了民族力量,彰显了民族精神,而且以其卓越艺术成就,在文化艺术史上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8月28日,军旅作家王树增创作的《抗日战争》第三卷登陆全国各大书店、网店。至此,三卷本《抗日战争》全部集结完毕。这套6年磨一剑、180万字的宏篇,是王树增“战争系列”中最“宏阔的大书”。日前,就该书的创作,记者专访了王树增。
如今,我们的很多文学作品已经如一张油饼,特别是被电视剧和时尚的双面煎烤得过分光滑油亮。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创作的文学作品数量不少,但和世界优秀的文学作品相比,还有不小的距离。我们缺少一部属于自己的《剥洋葱》和《朗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