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为信托“发声”,主要内容涉及养老信托、家族信托以及信托法修订等。
房子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老百姓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延续。
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国内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都面临深度转型,绿色债券有期限长、具备一定价格优势等特点,随着绿色债券市场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未来市场对绿色债券的需求会日益提高,发行主体会更加丰富,创新品种也将不断涌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再次成为热点话题。近年来,深交所贯彻“寓监管于服务”理念,支持上市公司利用并购重组、再融资、股权激励等资本市场工具提质增效、转型发展,多措并举支持上市公司做优做强。
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高质量发展是资本市场的题中应有之义。“十四五”时期的目标任务对资本市场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更好地支持高质量发展,资本市场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和促进创新的能力。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宏观调控积累了新的经验,以合理代价取得较大成效。
过去两年,我国集中宣布了50余条开放措施,金融业开放迈出里程碑式的步伐。目前,银行、证券、基金、期货、人身险领域外资股比限制已经完全取消,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不断深化。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金融业对外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继续成为人大代表热议的话题。
小微企业融资一直是国家政策关注的重点,2020年金融系统已实现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的目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并强调要进一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此前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各级政府都要节用为民、坚持过紧日子,确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
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对农业农村发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以及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同时也给农村金融未来指明了五大发展方向。
就在2021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洪天云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2020年国家乡村振兴局,也就是国务院原扶贫办,共承办建议提案405件,较2019年增加39%,建议提案内容排在前三位的是加大产业就业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致贫以及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正在举行。全国各地的银行业基层员工密切关注着两会的最新热点,从与自身工作生活和所服务的身边百姓息息相关的养老、住房等民生话题,到为小微民企等普惠领域提供金融服务,再到助推乡村振兴全面实施……这些热点议题在他们心中泛起了一阵又一阵涟漪。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建议进一步完善信托制度,推行家族信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银保监会信托监管部主任赖秀福建议完善我国家族信托税收政策;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金李今年再次关注养老信托……
过去两年,我国集中宣布了50余条开放措施,金融业开放迈出里程碑式的步伐。目前,银行、证券、基金、期货、人身险领域外资股比限制已经完全取消,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不断深化。全国两会期间,金融业对外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继续成为代表热议的话题。
“2021年宏观金融政策将会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广大小微企业普遍关心的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的政策将会延续。工农中建这些大型商业银行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将会增长30%以上。”作为第一个回答记者提问的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一上来就给大家带来了好消息。
全国两会期间,如何促进医养康养结合,如何补齐长护险护理服务供给缺口等养老有关的话题再度成为高频热词,不少代表委员也在今年提出了相关的提案和建议。
业内人士认为,更好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就是要让主板、科创板、创业板以及新三板市场的衔接更加畅通,拓展直接融资对企业的覆盖面,充分发挥直接融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
加强债券市场建设,意味着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券违约处置机制将进一步健全,债券市场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将继续完善,互联互通与监管协调有望继续加强。
“注册制改革”已连续三年被政府工作报告提及。与此前相比,今年与“注册制改革”被同时提及的还有“完善常态化退市机制”。这意味着,注册制将与退市机制协同发力,为资本市场把好“入口关”、畅通“出口关”,加速资本市场优胜劣汰。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大力支持,而金融业自身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服务好实体经济的重要前提。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金融工作要更精准高效地为企业提供支持,为支持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下好棋、谋好篇。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向好,企业复工复产的紧迫性凸显。央行先后增加5000亿元、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累计支持217万家企业复工复产,有力稳企业保就业。